国考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重庆公务员考试网 >> 专业科目考试 >> 专业

2015年重庆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1

发布:2015-02-12 00:00:00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本期重庆公务员考试网为准备参与教师招聘的考生收集整理了部分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的汇总。近期将陆续发布。
  第一章 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关系的现象。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小问题和大问题。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内部诸因素指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管理等,外部诸因素指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从宏观角度看,其研究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人类有关教育的认识大概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日常教育经验,另一种是科学的形式,即“教育学”。教育学是对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经验,才能将其纳入到对教育的科学认识之中。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是有理论依据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一种科学的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增长,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教育学扮演着一种“中介”或“桥梁”的作用,沟通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从微观角度看,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学系统地剖析了教育现象的不同层次和各个侧面,揭示了教育领域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我们投身教育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与预见性。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教育学,对于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正如一个缺乏坚实历史基础知识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考古学家一样,一名没有深厚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需要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只有三者兼备一身,合理优化,才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发展过程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如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变得适合社会发展。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与观点,理论上并不成熟,方法是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2)墨家的教育思想
  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①论教育作用: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②论强力而行:墨翟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和说知。前两种都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3)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教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
  (4)《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收人《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全文1229字。《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①论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②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③论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然后道尊”的思想,这是一种传统教师观。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
  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启发诱导。《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学生灰心。
  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他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种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所指的“每一个公民”不包括奴隶。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作主要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2)卢梭
  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这首先要提到法国的卢梭。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程度。他所理解的自然,是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3)康德
  1776年,康德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康德的哲学思想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影响很大,他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理想,改造社会。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教育试验。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脑、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5)洛克
  进入近代,国家的教育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漫话》中,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太多“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其主要教育观点有: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②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有:教学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决定教学具有教育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强化教学工作中的教育目的性;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起的智力活动。
  ④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明了,主要是把新教材分解为各个构成部分,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即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联合(联想),建立新旧观念的联系,使学生在新旧观念的联系中继续深入学习新教材;系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寻求结论和规律;方法,通过实际练习,运用系统的知识,使之变得更熟练、更牢固。
  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赫尔巴特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杜威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其作品中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学有深远影响。其主要教育思想有: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其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
  ②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是指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过程。
  ③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杜威认为,经验是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④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⑤五步探究教学法。杜威提出“从做中学”,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从而达到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教学的统一、课程与作业的统一、教材与教法的统一。据此提出的五步探究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对20世纪以来的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不少国家的教育发展。(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成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导致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科群逐渐形成。
  从研究内容来看,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包括课程理论、学科教学论以及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第二个领域是教育管理,包括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第三个领域是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方法的一般系统化研究和分别研究,如调查、实验、统计、测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从研究角度看,形成了教育史学科、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从研究价值来看,这些学科群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层面。
  在教育学领域还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彼此之间相互批评、相互借鉴、推陈出新。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近20年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24 http://www.cq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2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