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重庆公务员考试网 >> 专业科目考试 >> 专业

2015年重庆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7

发布:2015-03-24 00:00:00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本期重庆公务员考试网为准备参与教师招聘的考生收集整理了部分教育学知识第四章第一节的汇总。近期将陆续发布后续章节的知识。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学生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
  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出现之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一“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我国奴隶制社会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所以夏商时期的庠、序、校等都是官办的“国学”,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师一体。西方社会的教师大多由僧侣兼任。
  2.职业化阶段
  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如我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中影响和规模最大的是儒、墨两家。古希腊的智者也以专门教授人们知识为生。这时,私学教师逐渐形成一种职业。不过,这时虽有专门的教师,但教师职业基本上还不具备专门化水平,私学教师没有形成从教的专业技能。
  3.专门化阶段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这是世界上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开始。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的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外院则是师范院的附属小学。师范教育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的道路。
  4.专业化阶段
  这一阶段,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开始从“量”的急需向“质”的提高方面转化。于是,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逐渐并人文理学院,教师的培养改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这被称为“教师教育大学化”。这样,教师职业开始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后来,“师范教育”概念逐渐被扩充为“教师教育”。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3.示范者角色(榜样)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为人处世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1)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有序进行,给教学提供好的环境,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要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要素。
  (2)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即教师在教学资源分配(包括时间分配、内容安排、学生分组)和教学活动展开等方面是具体的实施者。通过科学地分配活动时间,采取合理的活动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协调学生的关系,激发集体学习的动力。
  (3)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师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教师是儿童继父母之后所遇到的另一个社会权威,家长的代理人。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作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
  而高年级学生则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的研究,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研究,更有对教育对象即学生的研究,对教师和学生交往的研究等等,这都需要教师终身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使教育教学建立在更宽广的知识背景之上,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还被认为是智者的化身,作为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
  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理解教育机智的内涵,需要分析它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一是教学的“复杂性”,二是教学的“情境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
  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教师不断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总之,这些挑战造成的干扰往往会形成尴尬局面,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良好的教育机智对学生的人品、思想都有较大影响,有的甚至会留下终身影响。
  从教育机智的动因与情境来分析,教育机智主要是由于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而产生的,这一情况大都是由学生引起的。正是从这一教学机智的生成因素出发,华东师大陈桂生教授把教育机智分为如下类型: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学生的怪要求,个别学生的差错或迟钝,教师的差错或疏忽,突发事件或情况等。教师该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呢?陈桂生教授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作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其一,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其二,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其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具体来说有三点:
  ①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②注重实践锻炼,获得对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教育经验,积累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恰当行为模式。
  ③教师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有意营造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地整理从事实中产生的并且由于事实而得到升华的思想。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再者,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化也是教师劳动主体性的表现。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
  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所以,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由于学校教育是分段进行的,每一阶段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几、乎都是前一阶段教师劳动的产物,所以,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教师威信的概念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2.教师威信的分类
  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权力威信是教师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传统以及社会心理优势而建立起来的威信。信服威信是由于教师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与民主作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内心佩服而树立起来的威信。教师应该树立信服威信,而不应该追求权力威信。
  3.教师威信的结构
  教师威信主要包括了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三个方面内容。
  4.教师威信的形成
  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是有一定威信的,但这种威信是短暂的“不自觉威信”。随着学生对教师德才方面逐渐了解,师生之间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洽,教师的威信就由“不自觉威信”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威信。当然,教师必须经过不断努力,“不自觉威信”才有可能发展为“自觉威信”,否则“不自觉威信”也可能逐渐消失。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当时时处处加强道德修养,争取从人格上赢得学生尊重。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想有效地传授知识,就必须勤奋刻苦,好学多思,拥有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以及精湛的教学技巧,能够给学生以深刻启迪并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深人思考。这样的教师教学效果才好,威信才高。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对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教师仪表大方,衣着整洁朴素,会引起学生的好感。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学生对新教师总是怀有新奇感,十分关注新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力争在第一堂课从各方面给学生留下好印象,从而奠定“心理定势”,形成初步威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求和价值观,主张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除了扮演权威者角色之外,还应当扮演朋友和知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促进者,使学生觉得教师是真诚的、可信赖的。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来说就是: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我国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它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它关系到国家的振兴、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每一个投身于这个事业的人,都应感到光荣和骄傲,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做到:(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
  (1)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学生在遭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自信;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勇气;成功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鼓舞。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师爱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也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
  (2)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教师的爱可以换来学生的爱,而学生的爱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去学好它。教师的爱还可以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向上的心理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提高学习效率。
  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迁就、放纵或溺爱学生。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
  (3)要全面关怀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4)要关爱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偏爱某些或个别学生。
  (5)理解和宽容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理解学生的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给他们反思和纠正不良行为的机会。
  (6)解放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和权利,使能够在指引下创造性地学习、自由地生活。
  (7)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积极地面对学生,不能将个人的消极情绪带到教育中来。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人的培养靠单个教师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成长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的全面成长,是多方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为此,要求教师做到:
  (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校内,教师要与班主任、各科教师、学校领导和其他教职员工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在校外,要与家长、社会有关方面和人士建立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以便目标一致地开展工作。
  (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与各方联系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大局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尊重他人。
  (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教师之间要形成互帮互学、进取向上、互通信息、共同进步的风气,要克服文人相轻、业务封锁的陋习。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这是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有教育家曾说过:“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到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为不幸了。”为此,教师必须做到:
  (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教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
  (2)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到身教,最基本的要求是: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为此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领教育教学,学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认识并解决问题,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凡是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师自己必须先
  掌握。
  (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这是保证教师从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所教内容的一个基本要求。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教师要随时了解所教学科领域的历史、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内容不陈旧过时,教师必须注意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
  (4)教师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要领悟其所教学科的思维方式,即本学科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视野、层次,认识的对象,提出问题的方式,以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的研究者创造发明的过程及成功的原因,学习科学家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
  (1)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相互渗透日益明显。教师应适应这一趋势,不仅要跨学科学习邻近学科的知识,而且要跨领域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2)这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科技发达、信息畅通的时代,眼界开阔,兴趣广泛,生活丰富多彩,求知欲望强烈。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本专业,知识面狭窄,则很难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
  (3)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要做到这些,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和宽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人们通过数千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人们揭示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体系,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掌握这些理论。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在以上教师知识结构中,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教师的发音要规范,用语恰当,表述确切,通俗易懂。(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推理严密。(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4)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教师要借助姿态、表情和手势等肢体语言手段传递信息,配合语言手段,增强教育效果。
  2.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要善于制订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材,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预见性、有序性;(2)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3)教师还要善于组织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各方面相互配合,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
  3.组织管理能力
  (1)教师要有确定合理目标和计划的能力。教师要组织管理班级,能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提出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和计划,将班级培养成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良好的班级作风、强大的凝聚力的班集体。(2)教师要有引导学生的能力。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教育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所以要求教师能适应各种变化,进行自我调控。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求教师能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自我反思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具备研究本专业、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发展动向的能力;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不同的行为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成长;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四)职业心理健康
  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社会职能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整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高尚的师德应包括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团结协作等内容。
  2.愉悦的情感
  对教师来说,情感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强大精神力量。丰富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期待和激励下,自觉热情地学习。教师情感的表达应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和空间变换上的一致性,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既要有轻快的心境、昂扬的精神、幽默的态度、豁达开朗的心胸,也要有控制自己情感的意志,能把消极情感消除在课堂之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气氛。
  3.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4.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来自对自我积极的肯定,只有接受自己才能接受他人,只有热爱自己才能热爱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始终充满活力和成功的希望。教师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勇气和自信,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教师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助人,忠于理想,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热情和希望。六、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期待。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因此,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即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学习沦、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如导入、强化、发问、课堂管理、沟通与表达、结课等技巧。
  3.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师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4.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效果。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开始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虽然经过了在职的专业训练并获得了合格的教师资格证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他还要随着教学工作经历的延续、经验的积累、知识的更新及不断的反思才能逐渐达到专业的成熟。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着不同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推动着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
  1.“非关注”阶段
  这是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经验对今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知识、观念甚至一一直迁延到教师的正式执教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该阶段一般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该阶段专业发展主体的身份是学生,至多只是“准教师”。这使得他们所接触的中小学实际和教师生活带有某种虚拟性,他们会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育理论及教师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从而为正式进入任职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3.“生存关注”阶段
  这一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他们不仅面临着由教育专业的学生向正式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存在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其问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理论、实践及其关系进行反思,以克服对于教学实践的不适应。新任教师一般处于这一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在度过了初任期之后,决定留任的教师逐渐步人“任务关注”阶段。这是教师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随着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自信心日益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到更多地关注教学,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上来。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同时教师已经可以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1.师范教育
  职前师范教育阶段是师范生进行专业准备与学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师范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新教师的质量,并影响着教师今后的发展。
  2.入职培训
  新教师都会面临一个角色适应问题。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新教师的任职学校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支持性措施。在我国,各级师范院校还承担了短期的系统培训工作,培训的目的是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3.在职培训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的在职培训活动很广,可以是业余进修,也可以是校本培训(如集体观摩、相互评课、相互研讨等)。
  4.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此外,跨校合作比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家指导比如讲座、报告,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①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首先指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其次指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最后指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②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包括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理论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强化实践性课程;整合课程内容。
  (2)制定法律法规。我国于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家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
  (3)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作为教师,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2)恒于研究。通过科研,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3)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不仅要反思自己的言语、行动,而且要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思想。
  (4)勇于实践。首先要有实践的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机会,将自己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其次要讲实践的方法,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实践。
  总之,要实现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和群体专业化需要教师个体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提高自主反思意识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并通过参加各种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国家和政府应该为教师群体专业化创设一定的外部环境保障。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重庆公务员考试网(www.cqgwy.org)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5年重庆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6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24 http://www.cq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2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