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重庆公务员考试网 >> 重庆事业单位及其他招考 >> 三支一扶

2015重庆市三支一扶《申论》考试真题答案及解析

发布:2015-04-15 00:00:00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真题均来源于网络,供考生参考。2016年重庆三支一扶考试可结合2016年重庆公务员考试提前复习用书备考。 
给定材料
  1.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第一产业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城乡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文明的扩展和城乡文化的融合。因此,城镇化是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协同发展的过程。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为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材料1:阐述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强调城镇化是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协同发展的过程。为引出下面“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断裂等传承问题”做好铺垫。)
  2.2013年6月,一篇题为“葛村该留还是该拆?文物保护部门为何总不敢发言?”的报道被各大媒体转载,千年古村葛村的去留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葛村是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千年古村落,也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在当地政府规划中,葛村要被改造成为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古典家园”。而葛村的百姓却并不领情,他们喜欢“麒麟送子”、“福禄寿三星”及“灵芝如意”的砖石雕刻,喜欢古井、老宅,喜欢这些古文物浸染的文化。他们认为,当地政府所谓的“保护 性拆迁”,破坏了古村的结构和肌理,即使有的文物保住了,古村落却消亡了。(批注:古村落村民对保护性拆迁的态度:破坏古村的结构和机理,古村落所浸染和承载历史文明的根和魂却日渐消弭。)“拆掉的东西,是永远无法再建的,我们只想给子孙后代留一点祖宗的东西”。他们呼吁:保护他们古老而文明的家园,给葛村留下“根和魂”,给全国的古村落留下“根和魂”!
  拆迁部门认为,保护古村落是很重要,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很重要,葛村的文化价值到底大没大到需要停止原先定下的发展计划或者修正拆迁方案的地步,这是当前应该仔细考虑的。“我们只想给子孙后代留一点祖宗的东西”,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我们不应该为保住一个古村落而牺牲未来的发展、让古村成为发展路上的一颗“钉子”。(批注:拆迁部门对古村落保护的态度:保护古村落成为牺牲未来的发展的“钉子”。)
  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为了发展,城镇化是必由之路。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会议报告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但一旦城镇化进程与古镇、古村落保护相碰撞,则又会生出很多无奈。(批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显现出的发展与保护的各种矛盾与碰撞。即城乡现代化发展与古典文化传承二者之间的矛盾。)
  3.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古村落的价值和地位尤为突出。但在国人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经济时,传统的古村落生态文化渐渐被蚕食,大多数古村落就如行将就木的老者,渐渐远去 。(批注:材料3,亮明材料观点:强调古村落的民间文化载体的价值和地位。点明:快速的经济发展对传统古村落生态文化的蚕食。)
  在全国230万村庄中,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数目锐减,现在几乎每一个月就有一座古村落在消失。对古村的未来,我国著名民间艺术工作者冯骥才很悲观,“现在城市的悲剧正在向农村转移,打着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大批的房地产商把城市土地开发完了后,正在转向农村,因为农村还有大量的土地。这一波,如果我们控制不了,千姿万态的中国村落就会变成城市里那些建筑垃圾。”“每一分钟,都有文化遗产消失。(批注:通过民间艺术工作者冯骥才的表述,再次强调城镇化对承载历史文明千姿万态的村落的吞噬。提出:保护的要求。)再不保护 ,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就没有东西留存了,如果我们再不行动,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子孙?”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落,没人去发现,去关注,很难谈得上保护。但是,那些受到“重视”的古村落往往因独具特色多数已成为了旅游 开发的“摇钱树”。(批注:对传统古村落的漠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和观点下,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古村落发展与保护作用只能是适得其反。)我们看到一些古村落大张旗鼓发展旅游业,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似乎已成为各地采用的普遍办法。
  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停车场、餐饮设施、宾馆和道路交通建设为游客提供了方便,但也对当地独有的儒雅和幽静造成一定的程度地破坏。如果为了旅游开发而对古村落进行保护,难免使其遭受外界的纷扰甚至超负荷运转带来的破坏,从而也就失去了保护的原真意义。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古城的命运也令人堪忧。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决策者把文化遗产当成旅游经济开发区,有的政府甚至提出“把风景的名山变成经济的名山”,这种错误的观念引发了大规模的破坏性开发, 导致一些文化遗产面临游客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批注:适得其反的表现:停车场、餐饮等遭受外界纷扰甚至超负荷运转;大规模的破坏性开发。游客超载、错位开发等文化商业化的运作,严重伤害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人满为患”使文化“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严重伤害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
  4.改革开放以来,在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出现了“建设性破坏”现象 。城市发展越快,新城市建设的力度越大,对文化遗产的冲击越大。比如南方的浙江嘉兴和北方的山东德州,这两个城市在发展和建设中,城市里面的历史街区板块(德州除去一个文化性的遗址之外)基本上完全没有了,它们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名城,基本上连历史建筑都没有了。
  城市发展中最容易受伤害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水平不高、保护后使用不当等因素致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迅速流失、传承悠远的历史文脉被粗暴割裂、千姿百态的城市个性逐渐消遁。(批注:历史文化资源的迅速流失,历史文脉被粗暴割裂。)据2012年首次开展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大检查显示,全国1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13个名城已无历史文化街区,18个名城仅剩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一半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经面目全非,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准相差甚远。少量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古旧建筑,落寞伫立,情势堪怜。
  5.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的弊端,以至于有人担心“将来中国人会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不论哪个城市,满眼全是现代建筑。所有文化旧址、胡同、街道,都被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铲平,造起来的楼盘,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原有的城市个性和特点都消失了。”(批注:现代建筑的千城一面,失去原有城市的个性和特点。)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说:“有的城市整条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成为的历史民居变成了高楼大厦。片面求洋、求变、求大的心态,使一些历史名城风貌荡然无存,导致‘千城一面’”。他拿出4张照片说:“没人知道这些城市叫什么名字。”4张照片是4座不同城市的街景,照片上,都是高楼大厦和宽大的马路,景致几乎一模一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秘书长张富春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突出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对名城保护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他说,各地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各个环节,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为标准或模仿的对象,把高楼大厦看作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中国传统城市变得面目全非。(批注: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对名城保护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不利影响。即不自觉以西方为标准)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城市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发展城市的文化内涵。城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国的城镇发展要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一座城市留给人影响最深的不仅有城市的容貌,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文化。(批注:用赫拉克利特的名言点明:城镇都有自己的生命,每个城镇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城镇发展要有自己的个性,要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6.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指导全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这份规划确立了城镇化的几个基本原则,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要注重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并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 式。(批注:理论政策再次重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文化传承。)
  作答要求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新型城镇化“要注重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结合材料,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2.观点明确,具有说服力
  3.字数600-800字。
  【参考例文】
  新型城镇化坚持文化传承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文化传承的城镇化。这是中国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无比珍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城市是文化融合的平台,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城镇化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指出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
  坚持文化传承,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然而,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古村落等承载历史文明记忆的古建正在遭受严重威胁。一方面,由于人们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现代建筑的千城一面,失去原有城市的个性和特点。片面求洋、求变、求大的心态,导致历史名城风貌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为保护和发展古村落而出现的游客超载、错位开发等大规模的破坏性开发,使得儒雅而安静的古村落遭受外界纷扰甚至超负荷运转。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文化商业化运作、大规模的破坏性开发,严重的破坏着古村的结构和机理,古村落所浸染和承载历史文明的根和魂日渐消弭,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严重受伤,历史文化资源的迅速流失,使得历史文脉被粗暴割裂。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正确认知古村落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护好这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过程中,只有注重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传承,才能彰显出文化的多样性。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好文化精神的载体,方能记录民族生活的点滴,使得城镇化成为“诗意栖居”之地。(776字)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重庆公务员考试网(www.cqgwy.org)

      相关阅读》》》2015年重庆市三支一扶《综合知识》考试真题答案及解析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24 http://www.cq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2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